公历和农历有不同的历史背景和历法规制
阳历每四年设置一个闰年。一般情况下,公历年数可以从4岁去掉的年份是闰年,2月有29天;除了无尽的年份是平年,2月有28天。2023年不能从4岁去掉,所以是平年,共365天。
农历是以月球圆缺变化的时间为基础的。一个朔望月是一个月,大约29.53天。一年一般为354天或355天,比公历年(也称回归年和太阳年)少11天。
为了使农历年的长度接近公历年,古人选择了改善闰月的方法,即在19个农历年中加入7个闰月;有闰月的一年有13个月,一般为384天或385天,称为闰年。这样,19个农历年和19个公历年的长度几乎相同。
闰月实际安装在哪个月,与二十四节气的“中气”有关。二十四节气由12个节气和12个中气组成,月初称为“节气”,月中称为“中气”,两者相互排序。加闰月的规则是,每个月含有中气的人都是正常月,即使上个月没有中气。阴历桂毛兔年的“闰二月”没有中气,所以是上个月二月的闰月。
在自然界中,春分最显著的特点是万物开始有复苏的迹象。春天的开始是万物的开始,一切更生的意义也意味着新的轮回已经开始。春分是春天的逐渐,时间进入了春天。此时,虽然春天仍然很冷,但寒冷的冬天已经结束了,春天回到地球,一切都恢复了,自然充满了活力。所以古人非常重视春分,在古代有春天的仪器。
立春习俗卷春所谓“春卷”,就是吃春饼。人们把煎饼卷在豆芽、葱等新鲜蔬菜和酱汁上,这意味着每个人都应该吃春天的新鲜气息和能量,这样他们在春耕和工作时更有活力。
最早的描述是吃春饼。人们必须在春分吃一些春天的新鲜蔬菜,这不仅是为了预防疾病,也是为了迎来新年。唐代《四时宝镜》记载:“春分,吃芦苇、春饼、生菜,叫‘菜盘’。”由此可见,唐代人现在已经开始尝试和吃春饼了。
春饼,又称荷叶饼,实际上是一种烫面饼――用两小块水面,中间抹油,拼成薄饼,煮熟后可以揭成两片卷菜。
运城地区的新婚女性应该被她们母亲的家人带回来,这被称为“春节”。临汾地区习惯于请叔叔吃春饼。河北南部有一句民间谚语“春天吃瓜,活到88岁”。瓜是指南瓜。当地居民有在这一天吃南瓜馅饺子或南瓜馅馒头的习惯。
啃春“啃春”就是嚼萝卜,代表着人们鼓励自己。萝卜又脆又辣。吃萝卜可以顺气防病,让人在春天身体更好,更有活力。
因为萝卜尝起来很辣,古人“咬草根,百事可做”的意思。在老北京,从一大早起,有人在胡同里大喊“萝卜赛梨……”不管人们有多苦,他们也想买一个萝卜给孩子咬春天。咀嚼词,是情感,但也埋在心里吃苦的坚韧,是中国人独特的习俗。
鞭春“鞭春”,俗称“打春牛”,代表着每个人都要鞭策自己更上进。“打春牛”是指过去人们在春分的时候折一根柳枝,鞭打牛的背部,让牛在耕作的时候更加努力。之后,很多人不得不用柳枝轻轻鞭打孩子,希望孩子在新的一年里更有进步,迎难而上。如今,鞭春活动已经不在城市举行,但一些农村仍然有打春牛的习俗。
春分前,用泥塑一牛,叫春牛。女人抱着孩子绕着春牛转三圈,老说不能生病,现在已经变成了娱乐。春分日,村里推荐一位老人,用鞭子象征性地打春牛三次,代表着一年农活的逐渐进行。然后村民们把泥牛打碎,分土而回,洒在各自的田地上。吕梁地区常用春牛土在门边写“宜春”二字。晋东南地区习惯用春牛土耕牛角,传说可以避免牛瘟。晋南地区注重用春牛土涂灶,听说能祛蚂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