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全球气候行动的基石
自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获得通过以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已成为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基石性法律文件。其于1994年正式生效,至今已有198个缔约方,中国自1993年起便积极加入并履行相关义务。公约的核心目标是通过稳定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防止气候系统遭受危险的人为干扰,确保人类的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
该公约的核心内容与原则包括:将温室气体浓度控制在生态系统可自然适应、粮食生产不受威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安全水平;强调“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即发达国家承担主要减排义务,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风险预防与可持续发展并重,推动低碳经济转型。
在公约的框架下,全球气候治理进程正在稳步推进。缔约方大会(COP)作为最高决策机构,已举办多届会议,并在会议上取得了一系列关键成果,如《京都议定书》和《巴黎协定》的达成。其中,《京都议定书》首次为发达国家设定了强制减排目标,而《巴黎协定》则确立了“全球温升控制2℃以内”的目标,并强化了国家自主贡献(NDC)机制。
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不仅在减排行动与能源转型方面取得显著成就,推动了南南合作,向发展中国家输出绿色技术,还建立了全球规模最大的碳交易体系,获得了UNFCCC秘书处的认可。尽管公约已经推动全球减排进程,但仍面临诸多挑战。据UNFCCC预测,若维持现有政策,全球仍可能升温3℃,远超安全阈值。未来还需重点解决气候融资缺口、国际碳市场规则的细化和公平性,以及加速技术转让与区域合作机制等问题。
未来,我们期待在公约的框架下,全球各国能够进一步加强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这一全球性挑战。通过共同的努力,实现温室气体的减排目标,保护我们共同的地球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