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主页 > 中国民俗 >

马革裹尸当自誓

编辑:中国民俗 2025-05-08 02:38 浏览: 来源:www.nanyuekg.com

“马革裹尸当自誓”,这一壮烈的誓言,在辛弃疾的《满江红汉水东流》中跃然纸上,深深地劝勉着友人投身到国家的怀抱中,实现自己的壮志豪情。让我们一同来这句词的内涵与背景。

让我们回溯到这句词的出处与创作背景。这句话出自辛弃疾赠别友人之作,他以汉水东流的意象,唤起人们对汉代英雄功业的回忆。在这首词中,辛弃疾借典故激励友人,不要因为私情而沉溺,应当以家国大义为重。他的一生主张抗金,词中也流露出“男儿到死心如铁”的坚定豪情。

接下来,我们来“马革裹尸”这一典故的源头。这个典故源自东汉时期的伏波将军马援。他立下了“男儿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的誓言。马援的壮志与英勇成为了后世崇敬的忠勇象征。辛弃疾巧妙地化用了这个典故,进一步强化了“以生命践行报国使命”的决绝态度。与词中的下句“蛾眉伐性休重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劝诫人们不要因为女色等私欲而消磨了意志。

再来看这句词的赏析,豪情与悲慨在这句词中交织在一起。前一部分激昂慷慨,而后一部分则沉痛劝诫,既展现了词人对友人建功立业的期望,也暗示了南宋时期的偏安局面所带来的愤懑。这句词也呼应了历史与现实,辛弃疾借汉代名将的功业来影射当下,表达了他恢复中原的迫切愿望。这与岳飞的《满江红》中的壮怀激烈是一脉相承的。

此句词以壮语写壮怀,将个人的命运与家国的兴亡紧密相连,成为了古代诗词中“以死明志”的经典表达。无论是马援的“马革裹尸”,还是辛弃疾的“当自誓”,都体现了一种为国家、为民族而献身的崇高精神。这种精神不仅激励了无数的后来人,也成为了我们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句词不仅展现了辛弃疾的豪情壮志,也传达了一种强烈的家国情怀和忠诚报国的决心。它鼓励着人们为国家的繁荣和民族的复兴而努力奋斗,成为永恒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