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温州一直盛行土葬。从考古资料来看,早在西周时期,当地已有石墓石棺。旧时,温州民间还有筑寿坟、选穴筑坟的习俗。
随着时代的变迁,温州的丧葬习俗也经历了新的殡葬方式的转变。新的殡葬方式摒弃了繁琐的仪式和封建迷信思想,更加注重节约和环保。
在温州的丧葬习俗中,小敛和大敛是两个重要的环节。小敛时,人们会给死者沐身、含口劲等。大敛则是将死者入棺,然后进行一系列的仪式。
除了传统的土葬方式外,温州还有一些独特的习俗,如做七七、设灵堂、送被面等。这些习俗体现了温州人民对逝者的缅怀和敬仰。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一些陋习逐渐得到革除,如停葬陋习等。新的殡葬方式也更加注重环保和节约,符合现代社会的价值观。
温州的丧葬习俗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它承载着温州人民对生命的敬畏和对逝者的缅怀之情。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这些习俗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温州的丧葬传统与变革:深入了解土葬与新殡葬方式
温州,一个拥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其丧葬习俗也独具特色。从古老的土葬方式到现代的殡葬仪式,这一传统都在不断演变。让我们一同温州的丧葬习俗。
历史上,温州一直坚守着土葬这一传统方式。考古资料表明,早在西周时期,当地就已出现石墓石棺。旧时的温州民间,人们习惯筑寿坟、选穴筑坟,这些都反映出人们对逝者的敬仰和缅怀。
随着时代的变迁,温州的丧葬习俗也开始发生变革。新的殡葬方式摒弃了繁琐的仪式和封建迷信思想,更加注重节约和环保。这种变革不仅是对传统的尊重,也是对现代社会的适应。
在温州的丧葬过程中,“小敛”和“大敛”是两个重要的环节。“小敛”时,人们为死者沐身、含口劲等。“大敛”则是将死者入棺后的一系列仪式。这些仪式都体现了对逝者的敬重和缅怀之情。
温州的丧葬习俗还体现了人们对家族、亲情和友情的重视。在丧事期间,亲友们会前来吊唁、慰问,共同缅怀逝者。这种聚集、交流的形式不仅是对逝者的缅怀,也是维系人际关系、加强亲情友情的重要途径。
旧时的出殡仪式,充满庄重与神秘。起丧时,人们会先祭拜方弼氏或方相氏,这些开路神以金面、三目或四目的形象出现,仿佛引领亡者走向另一个世界。伴随着白旗、高灯、旗、锣、伞、纛等仪仗,还有扮戏出的人骑马游街,队伍排场宛如迎神般的壮观。
旧俗以土葬为主,人们会在生前筑好寿坟,死后则将棺木葬于山上。有些地方采用悬棺的方式,掘土成穴后将棺木悬置其中。这些墓穴都有碑文,记载死者的姓氏、子孙名号和安葬日期。多数地方的葬礼更为宏大,以砖灰为塘,以石为茔,规模宽大,花费甚巨。
当棺木上山时,会陈列肴馔等祭品。在选定的时刻,烧起柴火,鸣锣发炮,喇叭铙钹、锣鼓齐奏,爆竹声声,孝子跪伏在坟前。在一片喧闹中,棺木缓缓进入坟塘,称为“进棺”。
随后,人们在坟背上铺上新土,孝子背着布袋,手持印玺,登上坟背,在泥土上留下重重的印痕。这一过程中,纯粹是旧社会迷信思想的反映。
棺柩入塘后,用砖砌好坟塘的外口,只剩一个方寸的洞儿,称为“龙门”。在特定的时刻,再次烧火、奏乐、发炮,孝子伏地,一位泥土工人用细小砖头砌塞龙门,才算安葬完毕。
随后,孝子还要在坟头跪拜,为木主点上墨色的王字,称为“成主”。换上吉服后,孝子们肩挂红彩,准备回山。
回山时,香亭和容亭前后相随,奏乐下山,乘船回城。到了城外,所有仪仗和扮戏出的人都换上红彩,在船埠头等候。香亭、容亭上岸后,仪仗排成队伍,依原路返回。家中女眷穿着吉服,焚香跪接,并焚火盆。在锣声、鞭炮声和大乐声中,容亭升于堂上,木主香炉摆在桌上,依序跪拜后,便摆筵席宴饮。
解放后,特别是近年来,土葬习俗得到了改革。本着有利于农业生产和移风易俗的原则,规划了土葬用地并加强了土葬管理。除了划定禁坟区(如风景区、公路两侧山坡等),还指定了建坟区(限于隐蔽的荒山脊地)。
建立建坟用地审批制度的着重推广公墓建设。这些园陵式的公墓既节约用地又美观大方,给人一种整齐、卫生、幽静、永久的感觉。公墓四周种植了花木,还有凉亭、花坛、墓志等附加设施。
随着公墓的建设,丧仪也逐渐简化。人们用挂白花、带黑纱、开追悼会等方式代替了过去的披麻戴孝等封建殡葬旧习。在温州市的泰顺、平阳一带,还有瓶葬的习俗。有些人家在停棺数年后,等待尸体腐朽,再将遗骸入瓶。
火葬也在全市逐步推行。其仪式简单而肃穆符合科学、卫生、节约的原则。人死后将尸体送往殡仪馆暂时安放并通知亲友送花圈举行追悼会怀念死者生前的事迹和精神告别后把遗体送往火葬场然后取回骨灰装匣存放骨灰堂或择地埋葬如此化悲痛为力量继续搞好国家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