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晋国的公子重耳因逃避内乱流亡国外,历经十九年艰辛历程。在这漫长的流亡岁月里,他的忠诚追随者介子推始终不离不弃,陪伴着他度过重重难关。在最艰难的时刻,介子推甚至割下自己腿上的肉,煮汤以救重耳于危难之中。这份无私的忠诚与牺牲令人动容。
终于,重耳重返晋国,登上国君之位,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为了答谢那些伴随他流亡并助他复国的忠臣,他决定进行封赏。在这场盛大的封赏典礼上,他却意外地忘记了介子推。
介子推的忠诚与付出并未得到应有的认可与回报,这让许多人深感不平。他们纷纷劝说介子推去见晋文公讨个公道。介子推却对此嗤之以鼻,他鄙夷那些争功讨赏的行为。于是,他默默地带着母亲隐居到绵山,远离尘嚣。
晋文公听闻介子推的离去,内心深感愧疚与懊悔。他亲自带人前往绵山,希望能请回介子推。绵山地势险峻,林木茂密,寻找介子推如同大海捞针。在万般无奈之下,有人建议从三面火烧绵山,以此逼介子推现身。介子推坚守自己的信念,选择与母亲一同抱树而死,也不愿出山讨赏。
介子推的忠诚与悲壮令人敬仰,晋文公为了纪念他,将介子推死难的日子定为寒食节。这一天,家家户户禁止生火,只能吃生冷的食物以纪念这位忠诚的追随者。到了第二年,晋文公在扫墓时发现了一棵在寒食节后复活柳树,他将这棵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并将寒食节的第二天定为清明节。
从此,寒食节与清明节合二为一,成为了春季祭祀和扫墓的重要日子。介子推与清明节的故事也成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流传至今。每当清明节来临之际,人们会纷纷扫墓祭祖、缅怀先人,也会讲述这个悲壮而感人的故事,以此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精神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