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系子嗣传奇
虞允文作为历史上一位杰出人物,其家族血脉传承有序,其子孙的成就更是让人瞩目。
长子虞公亮,性格高洁,秉持简朴之风,对仕途并不热衷,然其晚年获赠开府仪同三司,成就显赫。次子虞公着,曾任渠州知州,官至中奉大夫,封仁寿县开国男,一路累积功勋至光禄大夫。虞杭孙作为季子,在大理寺丞的职务上也是政绩卓著,官至中奉大夫,后被赠通议大夫。
谈及孙子辈,共有九位英才。长子公亮之后有易简、刚简、方简;次子公着之后有夷简、迪简;季子杭孙之后有普、曾、泰。其中刚简更是担任利州路提点刑狱,其曾孙虞集成为元代著名学者,学术成就令人敬仰。
至于曾孙及以下辈分,刚简一脉的曾孙虞汲(虞集之父)和玄孙虞集(元代“儒林四杰”之一)更是家族中的佼佼者。其他后裔如应龙、明孙、韶雍、汲、相、栩等也是英才辈出。部分因家族男性成员“无子”的缘故,存在过继现象,但不影响这个家族的辉煌历史。
二、后世分布与分支状况
南宋后期的蜀中战乱使得虞氏子孙开始迁徙。他们主要迁往东南地区,并在此安定下来。其中,杭州馀杭县、平江吴县(今苏州)、抚州崇仁县是他们的主要定居地。这些地方的虞氏后代都秉承着先祖的遗风,不断发展壮大。
在江苏溧阳社渚(旧称社川)的虞氏是虞允文的直系后裔。当地曾发现虞允文墓及碑刻,但因族谱缺失,具体所属支系尚无定论。这一分支的虞氏后代也在不断努力,追寻先祖的足迹。
三、旁系关联群体
除了直系子孙外,还有一些与虞氏家族紧密相关的群体,如守墓家族。四川仁寿县虞丞乡的宋氏家族自南宋起为虞允文守墓,至今已延续800余年。虽然宋氏与虞氏无血缘关系,但他们受命世代守护,这种守护是对先祖的敬仰和尊重,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