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主页 > 中国民俗 >

2018元旦法定假日:2018元旦法定假日是几天

编辑:中国民俗 2024-03-27 08:57 浏览: 来源:www.nanyuekg.com
       元旦是新年的象征。真正跨越明年的是在这个盛大的时刻。许多人说,除夕不仅是中国农历新年,也是许多夫妇在1月1日手牵手见证的一年。因此,元旦实际上是一个去旧迎新的日子。今天,让我们来谈谈2018年的元旦是哪一天?元旦的起源是什么?元旦的闲置习俗是什么?
2018年元旦是哪一天?
2018年元旦假期时间表
2018年1月1日至1月3日休假3天
2018年1月1日(星期日)国家法定节假日
2018年1月4日(星期三)照常上班。
最早的元旦来历
中国元旦起源于中国元旦,据说起源于三皇五帝之一的朱旭,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元旦”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晋书》中:诗中“以孟夏元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南北朝时期,南朝文史学家萧子云的《介雅》诗中也有“四季新元旦,万寿早春”的记载。宋代吴自牧《梦粱录》卷一“元月”内容:“元月朔日,这叫元旦,俗称新年。一岁节目,其中排名第一。”;汉代崔媛的《三子钗》被称为“元正”;《扬都赋》被称为晋代“元辰”;北齐时期的一篇文章《元会大享歌皇夏辞》被称为“元春”;唐德宗李适在《元日退朝观军仗归营》诗中称之为“元朔”
在挖掘大汶口文化遗物时,中国发现了一幅太阳从山上升起,中间云烟缭绕的画面。经研究,这是中国最古老的“丹”字写法。之后,在殷商的铜铸铭上,出现了简化的“丹”象形字。“丹”字是用圆太阳描述的。“日”下的“一”字表示地平线,意思是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
元旦一直是指正月初一的夏历(阴历、农历)。元是“初”、“开始”是指“生活”,元旦统称为“初始生活”,即一年的第一天。中国各地的方言有不同的名字,包括“新年第一天”、“新年第一天”、“新年第一天”和“新年第一天”,通常也被称为“正月第一天”。
正月初一从哪一天开始,在汉武帝之前也很不统一。因此,历代元旦月日也不一致。夏日历以孟喜月(元月)为元月,殷商历以腊月(十二月)为元月,周朝历以冬月(十一月)为元月。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以阳春月(十月)为元月,即十月初一为元旦。
自汉武帝以来,孟喜月(元月)一直被要求为元月。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各省都督代表在南京开会,决定用阳历,把农历正月初一称为“春节”,把阳历1月1日称为“元旦”。但当时并没有正式公布和命名。民国元年决定使用阳历(实际应用为1912年),并规定阳历(阳历)1月1日为“春节”,但不称“元旦”。
今天的“元旦”是1949年9月27日新中国成立前夕的第一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决定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它也决定采用世界上常见的公元年法,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阳历.。
在现代,元旦是指公元年初的第一天。为了区分农历和阳历两个春节,鉴于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春分”恰逢中国春节前后,将农历正月初一改为“春节”,将阳历1月1日定为新年的开始“元旦”.
大约在公元五万年左右,古埃及人已经从游牧变成了农作,住在尼罗河两岸。他们的农业收获与尼罗河是否发生洪水有很大关系。古埃及人从长期观察中发现,尼罗河洪水的时间是有规律的,所以他们每次都把这段时间保存在竹竿上,从中了解到两次洪水之间的间隔约为365天;此外,人们还发现,当尼罗河最初的上升趋势来到今天开罗城附近时,太阳和天狼星同时从地平线上升。因此,古埃及人把这一天定为一年的开始。这是“元旦”最早的起源。
在不同的朝代,中国的新年时间是不同的。夏朝定于1月初一,殷商定于12月初一,周朝定于11月初一,秦朝定于10月初一。在西汉太早的第一年(公元1XX年),汉武帝接受司马迁和其他人。最好使用《太早历》来恢复夏历,即农历,以第一个月为首,并将24个节气定为历法。此后,虽然历代王朝修改了历法,但基本上还是以太初历为原型,以夏历孟春元月为岁首,正月初一为元旦、元日,即新年的第一天。
1912年辛亥革命后,清朝统治被推翻,孙中山在南京建立了中华民国政府。各省都督府代表在南京召开会议,探讨历法问题。会上达成了“夏历,所以顺农;从西历统计”的共识,决定使用阳历,定制阳历1月1日的“春节”,农历正月初一的“春节”,但没有正式命名和推广。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会将阳历1月1日定为“元旦”,将农历正月初定为“春节”,并规定春节放假三天,让人们热烈庆祝中国春节。
在20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的新年习俗经历了萌芽、定型、裂变、转型的发展过程。
先秦时期,新年习俗处于萌芽阶段。此时的庆祝活动主要是在一年农活结束时举行的“腊祭”,以回报上帝的恩赐。
《诗经》。七月记录了西周旧年春节更替时的节日习俗。在诗中,所谓“朋酒斯享,日杀羔羊,彼公堂,彼公堂,万寿无边”,意思是人们把好酒和羔羊献给众神,感谢众神一年来的祝福和祝福。此时的庆祝活动没有统一的生活,因为每个王子采用的日历不同。大概在冬天的闲暇时间,这是新年习俗的雏形。
汉代定型了新年习俗。经过东汉秦末年的社会动荡,西汉早期实施了“休息”政策,社会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公共秩序相对稳定,每个人的生活兴趣都在上升,形成了一系列的节日习俗。《太初历》实施后,历法继续稳定,正月初一作为新年时间确立。这样,在农历正月初一,各地区先后在冬末春初不同生活中举办的奖神、祭拜、庆祝活动逐渐统一。随着时代的发展,从汉代到南北朝,正月初一的新年习俗越来越强烈。爆竹、换桃符、喝屠苏酒、守岁卜岁、游乐赏灯等活动已经发生,新年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节日。
唐代新年习俗发生裂变。唐朝是思想文化繁荣的时代,也是内外文化交流频繁的时代。新年习俗逐渐从祈祷、迷信和喧嚣的神秘氛围中解放出来,转变为娱乐和礼仪节日。元旦爆竹不再是驱鬼辟邪的方式,而是快乐喜庆的方式;庆祝新年的核心从祭神转向娱乐,转向自己的娱乐,享受生活。因此,也可以说,只有在唐朝之后,新年才真正成为一个普天同庆、亿民共度的“佳节良辰”。
从新年习俗到明清时期的转变。这种转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加强礼仪和社交活动。大家在新年互相拜访,王公贵族互相送名帖,或者上门拜访;普通人也讲究“以礼相待”,互相赠送礼物,互相拜年。二是进一步加强游艺性。春节期间,狮子、舞龙、拍戏、说书、高跷、旱船等休闲活动五彩缤纷,绚丽夺目。北京人逛商店,广州人逛花市,苏州人听寒山寺的钟声,上海人逛城隍庙..各地的娱乐活动都有自己的特点,各种休闲活动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此时,新年习俗很好地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成为充分展示中国数千年风俗文化的民间展览。
       2000多年来,中国的新年习俗在赤县神州盛行,渗透到每个人的生活中,铸就了每个中国孩子的核心。新年过后,农历年底赶回家与亲人团聚,祭祖、吃饺子、拜年、赏灯,成了中国孩子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