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文津阁:古代文化的济渡处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古人留下的丰富遗产宛如璀璨的明珠,闪耀着民族文化的光辉。这些遗产不仅代表着民族的文化底蕴和积累,更是后人了解和学习古人的伟大成就的重要途径。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位于承德的文津阁,古代文化的济渡处。
文津阁,一座充满历史韵味和文化底蕴的皇家藏书楼,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建成。经过历史的沧桑,文津阁在1954年得以重建,其营造法式仿照明代建筑的浙江“天一阁”。外观为两层,实际为三层,巧妙的设计使得阳光无法直射到藏书库。室内油漆彩画同样考究,冷色调给人一种宁静的氛围。
乾隆年间,为了庋藏《四库全书》,全国修建了七座皇家藏书楼,其中文津阁与北京故宫内的文渊阁、圆明园的文源阁、沈阳故宫的文溯阁并称为北方四阁或内廷四库。乾隆皇帝在题诗中写道:“渊源如欲问,应自此寻津。”意味着追寻文化的源流、继承文化遗产,先要找到文津阁这个济渡处。
文津阁位于千尺雪景区之北,是内廷四阁中第一座建成之阁。乾隆帝对在此建阁贮书极为得意,认为此地不仅富有闾阎、礼乐兴盛,更有文津之阁贮以四库之书,实为地灵境胜。每年帝王诸臣、各族首领和外国使节都云集山庄,将皇家藏书楼建在此地,更彰显了天朝的文治武功。
文津阁内原藏有《古今图书集成》万卷及《御制诗》四集等珍贵书籍。随着历史的变迁,这些藏书也经历了不少波折。辛亥革命后,《四库全书》被运往北京图书馆,而《古今图书集成》则早已被军阀盗卖净尽。
除了书籍的遗产,满族的文化禁忌也是文津阁背后的一大文化特色。满族人禁忌食用狗肉、鸦鹊肉,并且从来不伤害乌鸦和喜鹊,还会用碎肉或粮食来喂养它们。满族的儿媳妇在农历正月十五日晚上不能看娘家或婆家的灯,要躲到姑母或姨母家去住,这一禁忌虽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仍是满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津阁不仅是皇家藏书的重要场所,更是古代文化的重要济渡处。在这里,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丰富的书籍遗产,还能感受到满族文化的独特魅力。让我们一同走进文津阁,古代文化的济渡处,感受那宁静而深沉的文化氛围。